20世纪70年代,西方各国出现经济滞胀,政治局势动荡,股票市场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,道琼斯指数跌幅在1973-1974年下跌中超过了50%,人们意识到在股市下跌面前没有恰当的金融工具可以利用。
1977年,堪萨斯市期货交易所(KCBT)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(CFTC)提交开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报告。尽管CFTC对此报告非常重视,然而,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与CFTC在谁来监管股指期货上产生分歧,造成无法决策的局面。1981年,新任CFTC主席约翰逊和新任SEC主席夏德达成“夏德-约翰逊协议”,明确规定股指期货合约的管辖权属于CFTC.1982年该协议在美国国会通过。同年2月,CFTC即批准了KCBT的报告。2月24日,KCBT推出了第一份股指期货合约——价值线综合平均指数(TheValueLineIndex)合约;4月21日,芝加哥商业交易所(ChicagoMercantileExchange,CME)推出了S&P500股指期货;其后纽约期货交易所(NewYorkBoardofTrade,NYBOT)也迅速推出了NYSE综合指数期货交易。
股票指数期货一经诞生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,价值线指数期货推出的当年就成交了35万张,S&P500指数期货的成交量更达到了150万张。1984年,股票指数期货的交易量已占美国所有期货合约交易量的20%以上。
股指期货的成功,不仅大大扩大了美国国内期货市场的规模,而且也引发了世界性的股指期货交易热潮。
股指期货发展史
股指期货作为一种套期保值、套利交易的常用工具最早诞生在美国。上世纪70年代,随着布林顿森林体系的解体,汇率、油价大幅震荡,美国股市也出现剧烈波动,促使金融机构更加重视对风险的管理。1982年2月,美国堪萨斯交易所率先推出了价值线指数期货(VLF),仅仅两个月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(CME)也推出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,它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活跃的品种。
此后股指期货成为全球各大金融市场竞相开发的交易品种。英国于1984年1月推出金融时报100指数期货,法国、荷兰、德国分别在1988年到1990年期间推出自己的品种。股指期货来到亚洲是在1986年5月,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数期货,同年9月,新加坡期货交易所抢先开设了日经225股指期货,在1995到2000年期间,马来西亚、韩国、中国台湾地区、印度也相继推出。迄今为止,除中国内地外,世界GDP排名前20的国家和地区,都已拥有自己的股指期货。
各国股指
美国:1982年推出,受第二次石油危机影响,股市跌至阶段性低点。1982年7月触底反弹后,股指一路攀升,迎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牛市。
法国:1988年11月推出,走势未见任何异常,保持稳步上升态势。
德国:1990年11月推出,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,股市出现大幅下跌,1996年之后在美股带动下才大幅走高。
日本:1988年5月推出,正逢日本央行提高利率、进行紧缩货币,股市略有震荡。
韩国:1996年5月推出,股指跌势不改,此后也因金融危机,进一步下挫。
评论